|
【龙泉】陈善林:寻找青瓷艺术的勃勃生机 |
【longquan】2010-5-14发表: 陈善林:寻找青瓷艺术的勃勃生机 寻找青瓷艺术的勃勃生机——与陈善林大师对话四年前曾创作过一批薄胎青瓷梅瓶,当时只想,试试看,青瓷薄胎究竟能够做到多少程度,结果成功了,胎体居然能够达到一毫米的厚度。据史料记载,龙泉青瓷的薄胎 陈善林:寻找青瓷艺术的勃勃生机寻找青瓷艺术的勃勃生机 ——与陈善林大师对话 四年前曾创作过一批薄胎青瓷梅瓶,当时只想,试试看,青瓷薄胎究竟能够做到多少程度,结果成功了,胎体居然能够达到一毫米的厚度。据史料记载,龙泉青瓷的薄胎工艺水平在南宋时达到高峰,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,只能烧制平底的瓷器,成品率依然很低。 最初对陈善林的认识是在网上,一个长发飘逸的中年汉子,清瘦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,有几分儒雅,几分道仙之气,但又有几分狂野,不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。熟悉他的朋友告诉说,善林是个很有想法的人,喜欢喝酒,唱卡拉ok,有些浪漫,不太安分,某种意义上来说,他不是一个典型的龙泉青瓷艺人,他是一个喜欢折腾、喜欢颠覆的艺术家,他的作品极有个性,很有艺术穿透力。那天,去了他在龙泉的工作室,边喝着功夫茶,边和对面那个梳着马尾小辫的中年人对话。 记者:在你的作品里似乎始终存在着不安分的元素,早先创作了一批薄胎青瓷梅瓶,壁薄如蛋壳,据说这是目前龙泉青瓷所能达到的最薄的厚度。 张守智教授与青瓷陶艺大师交流 陈善林:四年前曾创作过一批薄胎青瓷梅瓶,当时只想,试试看,青瓷薄胎究竟能够做到多少程度,结果成功了,胎体居然能够达到一毫米的厚度。据史料记载,龙泉青瓷的薄胎工艺水平在南宋时达到高峰,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,只能烧制平底的瓷器,成品率依然很低。我改进了青瓷的配料配方,并且努力控制烧制温度,取得了重大突破,成品率也大大提高。薄胎青瓷梅瓶的烧制成功,一是让龙泉青瓷更美观了,二是让它更具有实用价值,能够在日用瓷上推广应用。 记者:前几年你又开始钻研刻花技术,其中缠枝牡丹瓶,很受收藏者追宠,改变了原先龙泉青瓷注重造型、注重工艺的理念。 《生命》之三 陈善林:其实古代龙泉青瓷对刻花技术也有涉入,只是并不突出而已,因为青瓷色彩相对比较深,不太适合刻花、彩绘等艺术。也许本人曾经在南京艺术学院深造多年,对绘画、雕刻等艺术比较热爱,一直以来,都想在龙泉青瓷上搞些创新,或者说突破(对本人而言),尝试将刻花技术运用在青瓷作品上,结果成功了,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。比如缠枝牡丹瓶就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。无论图案纹饰或者与其相配的器型和釉色,效果都不错。 记者:最近你又在构思创作什么题材? 陈善林:我这个人天生属于不安分的,喜欢创新,或者说想入非非,最近我在构思创作一批题为《生命》的作品,具体名字没有想好,就是想把雕塑语言运用到青瓷中去,去表现生命,那种顽强不屈,那种勃勃生机,那种幼小而熟视无睹的生命。 对富庶的江南而言,龙泉是个偏僻的山区,除了青瓷、宝剑外,还有一宝——菌菇,菌菇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盛的植物,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寄生的,是微不足道的,但人们又非常喜欢。把它看成是健康的,生态的。对于这组作品的创作,可谓是费尽心机,不仅在创作构思上,而且在表现形态上。比如《生命》之一,是想创作一个菌菇蓬勃旺盛的景象,一簇簇木耳,打着朵儿,蓬勃怒放,整体效果又像一朵怒放的多瓣鲜花,但又是用最充满生机的翠绿来表现。创作时难度很高,木耳薄薄的质地,且打着卷儿,不仅捏泥时很难,容易塌陷,而且烧制的时候更难,稍一不慎,前功尽弃。 记者:你数过没有,究竟上面有多少个小菌菇? 陈善林:大概有三万多个,数也数不清,当时就是一种挑战,一种快感,能捏多少个就捏多少个,彰显旺盛。当然也不仅仅是多多益善,菌菇的布局需要合理、美观。 《生命》之二也是表现另一种菌菇,那种细细长长的,头上顶个小帽子,创作构思是,密密麻麻,能有多少就捏多少,结果在一块一尺见方大的“泥土”上,居然给我种上了数万多个小菌菇,模样很可爱,展现了大自然那种不可阻挡的勃勃生机。 记者:接下来还有什么创作宏图? 《缠枝牡丹瓶》 陈善林:也谈不上什么创作宏图,其实在龙泉,每个瓷艺人压力都很大,尤其像我们这些中年人,前面有徐朝兴、夏侯文、毛正聪三位国家级大师,他们的功力和大作就像一道道大山横亘在前面,很难超越,同行的还有十多位同样有着三十年从事青瓷创作的中年人,后面还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追兵。因此,如果没有一点创新,还是满足于传统的青瓷,在前人的作品上打转,是没有生命力的,肯定要被淘汰的。我想,传统的青瓷作品,自己做了不少,该创作一些别人不曾做过的,具有我陈善林个性的作品,不管成功与否,我无愧,因为我努力了。 记者:期待你创作出更多的龙泉青瓷新品。 瓷砖相关 龙泉龙泉市龙泉博美银河装饰城,本资讯的关键词:龙泉陈善林 (【longquan】更新:2010/5/14 11:15:41)
|